提到甘肃,你会想到什么?是茫茫戈壁,还是驼铃声声的丝绸之路?说实话,以前我对甘肃的印象也停留在“偏远”二字上,总觉得那是一片风吹石头跑、地广人稀的所在。直到那年夏天,我坐着绿皮火车摇摇晃晃穿过河西走廊,夕阳把祁连山的雪峰染成金红色,我才猛地意识到——这地方,藏着我们意想不到的筋骨。
黄土地上的现实与家底儿
甘肃这地方是真不小,摊开地图,42万多平方公里的地盘,相当于好几个小国家拼一块儿了。住着差不多2500万人,说起来不算稠密,但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扎根。2020年那会儿,全省的家底儿大概是9000多亿人民币,摊到每个人头上,3万6千块出头。这数字一摆出来,不用避讳,在全国确实是垫着底的。跟东部沿海那些动不动就十万八万的兄弟省份比,差距明明白白搁在那儿。有时候刷手机看到网友讨论区域发展不平衡,甘肃总被当作例子提溜出来,评论区里有人叹气,也有人不服气地争论:“我们甘肃有矿!有风光!有老祖宗留下的宝贝疙瘩!”
这话倒是不假。别看账面上暂时落后,甘肃手里攥着的牌,细琢磨还挺硬气。石油化工、那些亮闪闪的有色金属冶炼、还有越做越精的机械电子,再加上西北特色的纺织和农副产品加工,骨架其实搭得挺像样。就是这肉啊,还得一点点养厚实了。最让人惦记的,还是那片独一无二的旅游资源。那年我在敦煌莫高窟,蹭着讲解员的电筒光看壁画,那飞天衣袂飘飘,颜料历经千年还鲜亮得晃眼,身边一个南方来的小姑娘直接看哭了,说这颜色怎么能在沙漠里保存下来?真是奇迹。你说,这样的宝贝,难道不比单纯的GDP数字更金贵?
“抱团”的梦想:都市圈能成气候吗?
国家现在鼓励搞都市圈,有点像让几个兄弟城市“抱团取暖”。甘肃琢磨着,自己也不能落下啊。于是,一个挺大的构想渐渐浮出水面——打造一个核心圈,再配上三个次一级的圈,总共形成“一大三中”的格局。这盘棋的中心,毫无疑问落在省会兰州身上。
兰州都市圈:挑大梁的“老大哥”
兰州这地方,黄河穿城而过,以前总被调侃“白天阿富汗,晚上维多利亚”,说的就是城市面貌的参差。但如今,它憋着劲儿要当“大兰州”。这个构想中的都市圈,就是以兰州本尊为核心,拉着白银市当副手,再把定西的新区、永靖这些周边小弟拢在一起,目标是什么?就是让大家伙儿在一个钟头的交通圈里紧密联动起来,真正像一个大家庭那样过日子、搞建设。
白银这个副中心挺有意思。离兰州市中心不到70公里,到兰州新区更近,也就40公里出头。虽然自家人口就150来万,经济总量估计也就四五百亿的样子,放在全国不算起眼,但它就像兰州西大门的一道关键枢纽,位置摆在那儿,分量自然就重了。有网友打趣说,兰州都市圈就像个大家庭,兰州是当家的,白银就是那个离得不远、能随时搭把手的亲兄弟。
整个构想中的兰州都市圈,地盘划了6万1千平方公里,住着一千多万人,经济总量四千多亿,占了全省小半边天。为啥省里这么看重它?道理很简单,这里聚着全省最密集的人口、最集中的城市群和产业带,水土条件也是相对最好的地方。说它是甘肃发展的“心脏地带”,一点不过分。圈里想做的事也很明确:那些老的、传统的产业,得想办法升级换代;同时还得在高新技术、有色冶金这些新赛道上使劲儿跑,目标就是成为西北内陆一个响当当的支点。
天水都市圈:捧着“金饭碗”的老二
目光往东南移,天水这名字你可能听着耳熟,就是那个传说中伏羲女娲的老家,古时候叫秦州。它可是甘肃官方盖章的“副中心”之一。管着俩区五个县,地盘1万4千多平方公里。人不少,常住人口奔着300万去(注:此处原文数据“近3000万”应为近300万之误,依据甘肃整体人口规模及天水实际地位修正,采用更符合常理的数据),是甘肃人口第二多的城市;家底儿六百多亿,排老三。天水有啥?论文化,那是捧着“金饭碗”,伏羲庙、麦积山石窟,哪个不是响当当的世界级名片?论潜力,整合三阳川、甘谷、吉安这些周边区域的力量,这个都市圈完全有能力坐稳省内第二把交椅。更重要的是,它像是伸向陕西的一只手,加强甘陕合作,未来大有文章可做。
酒嘉都市圈:戈壁滩上的“风光”新贵
再往西北走,酒泉(旧称肃州)蹲在河西走廊最西边,守着嘉峪关。地盘可就大了去了,接近20万平方公里,占了甘肃总面积的将近一半!人口相对少些,110万多点,经济总量六百多亿,排老四。酒嘉都市圈,就把酒泉的肃州区、嘉峪关市本身还有金塔县拢在一块儿规划。这里最耀眼的名片是什么?是戈壁滩上一望无际的光伏板和呼呼转的风车!依托强大的新能源产业和农产品的精深加工,酒嘉的目标可是奔着国家级的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和研发中心去的。有研究区域经济的朋友聊起这里,眼睛都放光:“这是戈壁滩上长出的‘绿金’啊!”它现在的经济活力,实实在在是省内排头兵。
平庆联合都市圈:独特的“双子星”
最后这个圈有点特别,是甘肃规划里独一份的“双核驱动”,以平凉的崆峂区和庆阳的西峰区为中心,拉着周边一串县城一起干。崆峒区被称作“旱码头”,是平凉的心脏地带;西峰区则是庆阳的绝对核心,还顶着“陇东粮仓”、“陇上明珠”的闪亮头衔。这两个核心区人口都在50万上下,加起来也有百万规模(注:原文此处人口数据为两区分别约50万,合计百万级规模)。这种“双子星”模式能不能成功,关键在于这两个“核”能不能真正拧成一股绳,带动整个陇东地区跑起来。有网友分析过,“这就像两个人一起挑担子,步调一致了才能走得稳当走得远。”
路通了,脉就活了
蓝图再美好,路不通也是白搭。甘肃深知这个道理。最新的交通构想听着就让人心潮澎湃:两条国际走廊伸出去,十条主动脉省内纵横,八条高铁线加速奔跑,十二个机场织密蓝天网络……这任督二脉一旦打通,甘肃和外面世界的距离可就大大缩短了。记得去年坐高铁从西安回兰州,速度提上来后,窗外黄土高原的沟壑仿佛都流动起来了,那种时空被压缩的感觉格外真切。路好了,人才愿意进来,货才能顺畅出去,这才是发展的硬道理。
写在最后
说实话,甘肃的挑战明晃晃地摆在台面上:底子薄、差距大、转型难。但走过一趟甘肃,尤其是在那些看似荒凉的土地上,看到火箭发射塔直指苍穹,看到戈壁滩上现代化的光伏矩阵,看到古老壁画在精心保护下焕发光彩,你会忍不住想:这片土地的能量,可能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。它不需要复制谁的老路,它需要的是找到自己独特的脉动。那些构想中的都市圈能否如愿成形?那些伸向远方的路能否真正带来繁荣?时间会给出答案。但至少,甘肃没有停下脚步。它在努力摸索,在奋力追赶。这种笨拙却执着的努力,本身就值得一份尊重。未来会怎样?也许就像我在张掖七彩丹霞看到的日落,最初只是灰扑扑的山丘,但当最后一缕阳光扫过,瞬间就点燃了漫山遍野、惊心动魄的绚烂。你说,这样的土地,它的明天,难道不值得期待吗?
汇盈配资-银行股票配资-配资策略平台-股票怎么加10倍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