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参考来源:《长征史料汇编》《红军老战士口述历史》《中国工农红军人物志》
部分章节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,请理性阅读
1934年10月,江西瑞金城外的集结地上,一个瘦小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。
这个孩子看上去只有七八岁,背着一个比他身体还大的行军包,正努力跟上队伍的步伐。
他就是王二小,红军队伍中年龄最小的战士。
当卫生队的护士看到他时,忍不住蹲下来问:"小家伙,你多大了?
怎么也来当红军?"王二小挺直腰板,用稚嫩却坚定的声音说:"我八岁了!
我要跟着红军走,为穷人打天下!"这番话说得周围的老战士都笑了,可谁也没想到,这个看起来弱不禁风的孩子,竟然真的走完了两万五千里长征。
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,这个在长征路上立下赫赫战功的小红军,建国后却过着默默无闻的生活,直到1987年去世时,也没多少人知道他的故事。
这背后,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历史真相?
【一】苦难童年,参军为生
王二小原名王明德,1926年出生在江西兴国县一个赤贫农民家庭。
他的父亲在地主家当长工,母亲给人洗衣服缝补度日。
1933年,一场大旱让这个本就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。
父亲积劳成疾去世,母亲改嫁他乡,七岁的王二小成了孤儿。
那段日子,小二小靠着讨饭和捡野菜勉强活命。
村里的红军宣传队来征兵,他看到那些穿着灰布军装的战士,眼里都是光。
有个老班长看他可怜,给了他一个窝窝头。
王二小狼吞虎咽吃完,抹抹嘴说:"叔叔,我能跟你们走吗?"
老班长为难地说:"孩子,你太小了,当红军可苦着呢。
"王二小急了,拍着瘦弱的胸脯说:"我不怕苦!在家也是饿肚子,跟着红军至少有口饭吃。
"这话说得老班长心里一酸,最后还是带上了他。
就这样,1934年初,还不满八岁的王二小正式成为红军战士。
营长给他安排在卫生队当勤务员,主要负责烧水、洗绷带、帮伤员端饭。
别看活儿不重,王二小干得特别卖力,从不偷懒。
【二】长征路上的小英雄
1934年10月,中央红军开始战略转移。
王二小跟着卫生队出发了。
他个子小,腿短,走路特别吃力。
头几天下来,脚底板全是血泡,可他咬着牙一声不吭。
湘江战役是长征途中最惨烈的一战。
卫生队设在后方的一个小村子里,伤员源源不断地被送过来。
王二小忙得脚不沾地,帮着包扎、喂水、搬运担架。
有一次,一颗炮弹落在卫生所附近,把他震倒在地,耳朵都震得嗡嗡响,爬起来继续干活。
真正让王二小出名的,是遵义会议之后的一次遭遇战。
那天,部队在贵州山区行军,突然遭到国民党部队袭击。
王二小当时正在山坡上采草药,无意中发现敌人的一个观察哨。
他灵机一动,悄悄摸到哨兵背后,捡起一块石头猛地砸了过去。
哨兵应声倒地,王二小赶紧跑回来报告。
团长根据这个情报,迅速调整部署,成功打退了敌人的进攻。
事后,团长摸着王二小的头说:"小家伙,你立功了!"从那以后,王二小在部队里的名气更大了。
【三】爬雪山过草地的考验
长征最艰苦的阶段,要数翻越雪山和穿越草地。
夹金山海拔四千多米,氧气稀薄,气温极低。
很多身强力壮的战士都倒在了雪山上,更别说王二小这样的孩子了。
上山那天,天还没亮队伍就出发了。
王二小穿着单薄的军装,冻得直打哆嗦。
走到半山腰,他已经气喘如牛,每走一步都像踩在棉花上。
老班长看他实在走不动了,想背他走,可自己也已经精疲力尽。
就在这时,王二小突然看到前面有个战士倒在雪地里。
他咬着牙爬过去,使劲摇晃那个战士:"同志,醒醒!不能睡,睡了就醒不来了!"可那个战士已经没了呼吸。
王二小含着眼泪,从战士身上解下一件棉衣披在自己身上,继续往上爬。
过草地更难熬。
茫茫草海,到处是沼泽,稍不留神就会陷进去。
粮食断绝,野菜吃光,很多战士饿得走不动路。
王二小年纪小,胃口也小,能省下一口是一口。
他把自己的口粮分给伤员,自己挖野草根充饥。
有一次,他挖到一种有毒的草根,吃下去肚子疼得满地打滚,差点送了命。
1935年10月,红军终于走出草地,到达陕北。
队伍清点人数时,大家惊讶地发现,王二小还活着!这个当初谁都不看好的小孩子,居然走完了整个长征
营长拍着他的肩膀说:"二小,你真了不起!长征结束后,组织会给你记功的。
"王二小憨憨地笑了,露出一口被野草染黄的牙齿。
他心里想着,革命胜利后,自己一定能当上大官,过上好日子吧?
到达延安后,王二小被安排在抗日军政大学学习。
他刻苦读书,成绩优异,还加入了共产党。
1937年抗战爆发,他被分配到一个独立团当通信员,继续为革命事业奋斗。
抗战八年,解放战争三年,王二小都在前线。
他从通信员做到班长,再到排长,经历了大小数十次战斗。
1949年,新中国成立了,二十三岁的王二小,已经是一个立过多次战功的老战士。
可接下来发生的事,却让所有了解他的人都感到意外。
这个在长征路上出生入死的英雄,建国后的命运,为何会如此平淡?
【四】转业背后的选择
1950年,部队大规模复员转业。
王二小作为营级干部,本来可以留在部队继续发展,或者转业到地方担任领导职务。
上级找他谈话,问他有什么打算。
王二小想了很久,说出了一个让所有人意外的决定:"我想回老家种地。
领导愣住了:"你立过那么多功,回去种地?太可惜了!"王二小摇摇头,平静地说:"革命不就是为了让老百姓能种地吃饱饭吗?现在目的达到了,我回去种地,正好。
这话说得没错,可大家都觉得不值。
像王二小这样的老革命,随便安排个职务,日子都会过得很舒坦。
可他执意要回农村,谁也劝不住。
1951年春天,王二小带着一张复员证,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江西兴国老家。
村里人看到他,既惊讶又高兴。
大家以为他当了大官,衣锦还乡了,没想到他只是一个普通复员军人。
王二小没有张扬自己的经历,更没有提起长征的事。
他找了块荒地,搭了间茅草房,开始种田。
乡亲们问起他在部队的情况,他总是笑着说:"就是当了几年兵,没什么好说的。
【五】平凡生活中的坚守
回到农村的王二小,过着和普通农民一样的生活。
春耕秋收,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。
他娶了邻村的一个姑娘,生了三个孩子,一家人挤在那间茅草房里。
生活虽然清苦,王二小却很知足。
他常说:"比起那些牺牲在长征路上的战友,我能活着看到新中国,已经很幸运了。
"这话里,藏着多少说不出的心酸。
村里人慢慢知道了王二小当过红军,参加过长征,对他很尊敬。
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找政府,争取一些照顾,王二小总是摆摆手:"国家刚建立,要用钱的地方多着呢,我这点困难算什么?"
1958年,大炼钢铁运动搞得轰轰烈烈。
王二小带头把家里的铁锅都捐了出去。
三年困难时期,他饿得皮包骨头,可从来不向组织伸手要救济。
孩子们问他:"爸爸,你当过那么大的官,为什么现在这么穷?"王二小叹口气:"爸爸当的不是官,是革命。
革命不是为了享福的。
笔者个人觉得,王二小的选择,体现的是那一代革命者的纯粹信仰。
他们打江山不是为了坐江山,而是真心实意想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。
这种精神,在今天看来,尤其珍贵。
【六】被遗忘的英雄
随着岁月流逝,王二小的故事渐渐被人淡忘。
改革开放后,当年的老战友有的当了高官,有的享受离休待遇,只有他还在农村种地。
1985年,县里搞老红军统计,才发现王二小这个人。
工作人员来到他家,看到这个六十岁的老人,住在破旧的泥瓦房里,身上穿着打满补丁的衣服,都惊呆了。
"王老,您当过红军,参加过长征,怎么不早说呢?"工作人员问。
王二小笑了笑:"说它干啥?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。
再说,比我功劳大的人多了,他们都牺牲了,我活着就是福气。
县里给他办理了老红军待遇,每个月能领一点补助。
王二小把钱都存起来,说要留给孩子们上学用。
他自己的生活,还是那么简朴。
有记者想来采访他,写写他的长征故事,被他婉言谢绝了。
他说:"那些事都过去了,没什么好写的。
要写,就写那些牺牲的战友,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。
【七】生命最后的告白
1987年秋天,王二小病倒了。
躺在病床上,他把几个孩子叫到身边,第一次详细讲述了自己的经历。
"爸爸这辈子,没给你们留下什么财产,只有这些故事。
"他的声音很微弱,"记住,你们能有今天的生活,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。
要好好珍惜,好好工作,报效国家。
孩子们听得泪流满面。
他们从来不知道,这个一辈子种地的父亲,竟有这样惊心动魄的过去。
临终前,王二小拉着大儿子的手说:"我走后,不要声张,简简单单办个丧事就行。
我只是个普通人,做了普通的事。
1987年10月15日,王二小在老家去世,享年六十一岁。
王二小去世后,他的事迹才被更多人知道。
县志里记录了他的生平,还有几篇文章提到过他。
可在浩如烟海的长征史料中,他的名字依然不起眼,就像那些同样默默无闻的千千万万红军战士一样。
或许,这正是王二小想要的结果。
他用一生证明了,真正的英雄不需要鲜花和掌声,只需要坚守当初的信念。
那个八岁就参军、在长征路上九死一生的孩子,最终活成了自己心中最理想的样子——一个普通的、纯粹的革命者。
今天回望这段历史,我们会发现,像王二小这样的人还有很多。
他们在最艰苦的岁月里浴血奋战,在和平年代里默默无闻,不求回报,不图名利。
这份初心,这种境界,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学习。
汇盈配资-银行股票配资-配资策略平台-股票怎么加10倍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